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,
是乡愁唤醒的美,
更是世人追求的梦。
虞山,一峦挺秀,亘古不磨,蕴育出琴画诗书诸派,风流绝代。
尚湖,一面如镜,水容天色,勾连着七溪流水通江,奔涌到海。
山水相望、湖山相映,
成就了独绝钟秀的常熟。
只此青绿,不只青绿,
成就了底蕴深厚的常熟。
山,稳静蕴藉,一如常熟内敛而低调的城市风格,扎实稳健的成长轨迹。
水,随物赋形,一如常熟创新而精进的城市风姿,突破革新的奋斗路径。
心远方知天地宽。
从“衣被天下”,到“车行四海”;从“氢”装上阵,到“声”动八方,常熟稳中求进,移步换景,点彩成画,宕开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精彩笔墨。
实干创出天地新。
琴湖一域十年磨砺“破壳而出”,城市面貌绽放新颜;“千村美居”勾画农村新景,江南水乡韵味无穷;保育良田守好粮仓,鱼米之乡丰裕美好。
内敛而低调,掩藏不住数字带来的新惊喜:
常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速超20%、占规比近一半。
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营收占苏州比重超 28%,居全市第一。
车用锂电池现有产能占苏州90%以上,动力电池新材料领域六氟磷酸锂市场份额全球前五、锂电池用铜箔全球市场份额第一。
工业机器人保有量2.4万台(套)、近五年年均增长28%。
创新而精进,淋漓展现活力迸发的新动能:
近十年常熟科技经费年均增长15%,超20家企业打破国外垄断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2018年底的34.8%提升到2021年底的41%。
“苏州·中国声谷”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.74%,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前三。
今年以来,面对多轮疫情的冲击,产业链波及深,经济面承压重,常熟顶住压力、保持定力,牢牢守住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重大要求,聚力闯关,全力以复,加力冲刺,1-8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151亿元、增长6.8%;
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,其中工业投资232.8亿元,保持苏州全市第一,创造了重压之下的新突破。
新突破也打开了新格局、展开了新视域。因山湖阻隔,城市往东一度是常熟发展的“主旋律”,也缔造了国家级经开区、高新区两大驱动引擎。
然而,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,苏州市域一体化的进程加速,特别是沪苏通铁路、南沿江城际、通苏嘉甬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“加持”,常熟显然已不满足于“收之东隅”。
铺开苏州市域地图,常熟是惟一既同苏州城区相连,又同其余三个县级市接壤的板块,“沟通南北、联通东西”独特区位优势清晰可见,未来发展空间充满遐想。
常熟之思,苏州之谋。
站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节点,着眼市域统筹的时代命题,身处勇挑重担、逆势奋进的重要时刻,9月28日,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常熟市工作,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大方向、明确了大格局,目标明晰、路径清晰:
常熟要当好全市跨江融合发展的桥头堡,推动以昆承湖为中心向南发展,抓好产业沿江布局,形成“城市向南、产业沿江、老城更新”的总体发展格局。
对标临港新片区,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,精准定位制造业发展方向,加快制度创新。
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,提升城市治理能力,加快建设高品质的“江南福地”。
“城市向南、产业沿江、老城更新”的新格局,既统筹了新与旧,又协调了产与城,更把握了时与势,是立足当下、放眼长远的城市新愿景,是市委赋予的光荣新使命。
谋定而动,蓄势待发,常熟自觉把苏州市域一体化作为跨越转型的重大机遇,充分发挥在苏州北部的重要节点作用、空间资源潜力、人文生态优势,加快推动南向发展。
构筑“一区六组团”,建设苏州市域一体化(常熟)融合创新区和中新昆承湖园区、苏州高铁北城、云裳消费小镇、虞山尚湖古城、数字科技新城、红色沙家浜六个组团。
推动常熟古城与姑苏古城“双城联袂”,缔结昆承湖、金鸡湖“双湖联姻”,加强常熟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“两区联动”;协同苏州高铁北城与苏州高铁新城“两翼联合”。
全力当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前沿阵地,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常熟样板,绘就长江大保护的最美底色,争当弘扬“江南文化”的时代先锋。
世上湖山,常来常熟。
只此青绿,不只青绿;
青绿外,乃无尽未来。
诚可期,犹可追!
更多资讯请关注江苏淘房网公众号
琴湖片区24500元/m²
东南开发区16500元/m²
文化片区27700元/m²
城铁片区19700元/m²
沙家浜14100元/m²
古里15000元/m²
城铁片区16900元/m²
城铁片区19600元/m²
城北高新园16000元/m²
周边10000元/m²